諮商師課後心得07

一開始對於這堂課的想像,偏向是咬字、構音、聲調…等的學習,但實際上課的時候,卻喚醒了大學時上舞蹈治療那樣的回憶,先是透過自己平常慣用的說話方式,認識自己臉部、頸部、身體上半身的肌肉運作狀態,時而學習放鬆自己的肌肉、時而重新讓正確的肌肉激活,覺察聲音與自己身體的搭配,牽一髮而動全身,以及如何調整身體。

小蛙老師在課堂的最初就請大家觀察他的說話方式與大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並在一開始就提到我們說話的時候太用力了,但那些力都用在不對的地方,以至於會影響聲音的狀態。小蛙老師說:「你以為你放鬆了,其實你沒有。」這一句話成為很好的破題,我們開始重新感受自己身上肌肉的運用與聲音的呈現,從認識說話時下巴肌肉的正確使用方式,就是一道印象深刻的難題,大家在練習放鬆下巴、到後來加進臉頰肌肉和眼睛肌肉的使用時仍要發出聲音,一整堂課程下來,我都覺得身上有些很陌生的肌肉有著扎實痠痠軟軟的感覺。而且加上需要夥伴間彼此觀摩,所以比平時多了更多的時間盯著夥伴們瞧,從那種彼此「關照」,有了特別的機會去感受對方,是一場新鮮的體驗。

以前在啟聰學校工作的時候,因為我是高中職部的老師,已經不太教學生發音和構音,但仍會和學前部、國小部的老師們討論如何教學生構音進行交流,在小蛙老師的課堂裡,一直深刻的覺察以前和同事們的討論,大多都著重在聲音的表現,但原來肢體和肌肉的表現對於聲音的呈現,也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是等比例放大」,而這個放大可以充分利用身體狀態,不是只有用力在喉嚨的嘶吼和腹部丹田的合作,更需要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音箱來使用。

雖然是從我們自己的說話習慣來重新讓自己正確說話的方式,但我覺得這剛好在幫助我們在諮商室中,從「聲音」的呈現和變化可以去感受個案的狀態,比方說小蛙老師舉例他可以透過對方的聲音來發現可能有右側受傷、聲帶長繭…等的狀況。讓我想起,有時在諮商室裡,我會回饋個案「今天聲音聽起來啞啞的、今天說話好像比較吃力模糊」…等來打開對個案當下狀態覺察,作為進入談話狀態的暖身,現在也可以透過在發聲課的學習,關注個案更細緻的狀態,甚至也有想像當個案感到緊繃、焦慮的時候,也可以運用我們在發聲課學習的一些練習方式協助個案放鬆。

「又認識了自己的身體肌肉多一些。」是最大的學習心得。

一些我們太習慣的方式,習慣到沒有覺察的「自然」,其實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更為吃力,比如說聲帶的運動方式、呼吸方式。真的是一個抬頭、一個挑眉都會讓聲音的呈現有微妙的不同。課堂中大家都不斷呈現驚呼連連的狀態,可能也是因為大家平時的觀察和覺察能力都很好,所以用在對聲音的辨識時,很快的就能感受到細微的變化。

除了在課堂中收穫很多,也能感到小蛙老師在課堂中也不斷進化。中場休息的時候,小蛙老師有說因為他今天說太多話,為了在課堂中的演練示範壓過大家的聲音,他覺察到自己用了不對的施力方式,所以當下就去廁所調整了一下自己的狀態;還有老師在教學中也透過觀察不同學員的狀態,來修正或增減自己的教學內容,甚至也分享了很多教學的靈感,都是透過觀察和與大家的互動產生的,我們在課堂中學習發聲的新知不斷進化,小蛙老師也在課堂中透過我們的反饋不斷進化,我覺得這也是除了對聲音的學習之外,從講師身上的很大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