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師課後心得01

這次的課程很特別,不同於以往咖啡館諮商專業的累積,或者是醫學知識的補充,這次的課程回到了我們傳遞一切訊息的根本--聲音。

在課程中,我覺得我體會到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與背部姿勢(從困難程度,真的覺得自己那邊真的有運動神經嗎?我那邊好像是假肢…)有時候蘋果肌動了,我的眉毛、額頭也會跟著往上,就會有抬頭紋,或者是讓上臉肌肉緊繃,或是明明貼著牆的時候,可以維持一個理想的姿勢,但是要往前離開牆的時候,卻無法維持著那個理想的姿勢往前,就彷彿被下了定身咒一樣,卡在原地。頓時就會感覺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你知道要動哪裡,但是你控制不了。
我想關於自己臉部肌肉的控制…我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還記得前陣子在FB的廣告,有聽到一個在教聲音的老師,他可能會用不同的聲音、音色來展現不一樣的態度,像是如果是在跟人談判的時候,語句尾端的下沉,會讓人家感覺到更穩、更重、更有底氣;如果說是在比較輕快的環境,太重的聲音會讓人有壓力、難親近,所以一開始在進入課程之前,我對於課程的想像是類似這樣的說話課/表達課。

而實際開始課程之後,我感受到原來在表達背後,還有一個大宇宙在運作著,這些運作的方式會更加回到人體本身的構造,包含聲帶、氣管、上顎、臉部肌肉、背部、胸腔等,看似不同的身體部位,卻都緊密的關係著我們輸出的聲音,這也讓我更加佩服小蛙老師課程的完整,以及對於聲音的理解與定位。若是單純從聲音最後的輸出下手,我覺得到最後可能會出現為了要發出這個聲音而勉強、偽裝或是模仿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可能對於我們的聲帶來說是更大的負擔,也並不自然,就像小蛙老師上課時提到,他不喜歡將聲音技巧化,不喜歡像是套公式一樣的告訴學員哪邊要大、哪邊要小,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回歸到自然、最發自內心情感、最舒適運用肌肉的狀態去「找到」自己的聲音。很喜歡也很認同這樣的理念,我要學習的不是模仿出一個自己覺得最適合運用的諮商的「營業用聲音」,而是去找到那個屬於我的、最自然的、可以表達我真實情感狀態的聲音,並用這樣的聲音陪伴來談者度過生命中的不易。

關於聲音那些我需要持續學習的:
1、留意自己在不同情境中聲音傳遞出的情緒
當中「我愛你」的聲音示範,讓我很直接的聯想到我平時在佳醫接電話時的聲音,當我說出「看見佳醫診所您好」的時候,我傳遞出的感覺比較像是:溫柔、親切、包容、不急切、從容聽你說的感覺,而不同語調的起伏與傳遞出來的情感,也會影響聽的人對你的感覺,未來這個部份,我想我會花點時間練習、請夥伴協助我聽聽看,讓我可以核對我自己設定的聲音,是不是真的可以傳遞出我想要表達的意思與情緒。

2、維持喉嚨到肚臍的通暢
我觀察到我在諮商時,會因為坐姿、椅子的角度,有時會讓自己氣管那一段沒那麼通暢,所以變成發音都要依靠聲帶的振動,時間一久很容易累,這次的課程也提醒我,可以多留意自己不同姿勢對於聲音的影響。

小蛙老師在課程中讓我覺得最佩服的地方是自在、有自信、幽默,以及融入在骨血中的聲音運用能力與聲音敏感度,前面三者讓課程的氣氛非常輕鬆,大家可以自在地去「亂用」自己的臉、投入的參與在課程中,不用擔心出醜、做錯,中間也不會有任何冷場,讓所有人都像在同一班列車上,一起體會聲音的奧妙,那個時刻大家好像都回到幼稚園學語的狀態,重新摸索自己的聲音、練習臉部肌肉,很喜歡這樣的課程氛圍;最後者,讓演講過程中充滿了很具體生動的示範,讓我們很直接地聽到不同狀態下發出聲音的差異,其實對於聲音我似乎不那麼敏感,但是透過小蛙老師的示範,我可以聽出當中起伏的差異、感受的差異,也增加我對於聲音的覺察,知道要觀察什麼、覺察什麼、留意自己的哪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