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師課後心得06

這次的發聲技巧訓練課程是我自己很期待的,過去自己有很多關於聲音使用的嘗試,包括相聲、司儀、演說、唱腔等的練習,但每次都是由前輩用經驗式的教學,時間短且很抽象,會發現到聲音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使用方式、注意的細節等等。而在比較進入諮商領域時,剛好認識到7 38 55定律,是指聽話的人對於發言者的印象7%來自內容,38%是語調與呈現方式,55%是外型與肢體語言,而發聲技巧就是38%與部分55%的範疇,對於實務上在進行個別諮商、團體也都是有幫助的,因此可以發現到自己對於課程的好奇與興奮。課程中也發現到,大家對於自己聲音的掌握,其實有很多的進步空間,自己也才發現,竟然會有這些差異是來自於很小的姿勢,下巴、脖子、骨盆等等,都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是我很驚訝又很有感的。三個小時的課程下來,會覺得很意猶未盡,一方面是知道,老師還有很多技巧與秘訣來不及教,另一方面會知道,自己要先把前面的內容自己練過,才會能再往下學更多,整體來說是很有幫助也很充實的課程。

感受到最大的是,聲音這個東西真的很敏感,會因為身體任何一個地方的不同而有變化,這也是第一次去思考自己到底是怎麼說話的,從哪邊用力、用了哪些肌肉、牽引到了哪些地方、聲音變的怎麼樣子,有一種打開新世界的感覺,重新好好的認識一下自己的身體。印象最深的是,在過程中一直在訓練跟體驗不同部位的放鬆跟緊繃會有的差異,有發現到談吐內容到底是不是柔軟的、好聽的,就跟身體本身的放鬆程度有很大很大的關係,原本以為這是可以用故作鎮定的方式假裝呈現的柔和,沒想到聲音真的是騙不了人,緊張、緊繃的聲音感覺,不會因為企圖讓自己表現怡然,而有相仿的表現。這也會讓我想到,自己在演練時會有的緊張,都會想要用技巧性的不讓對方感受到,但其實完全於事無補,只有當自己真的能夠從內而外的放鬆,讓身體的緊繃舒緩,才有辦法改變聲音,讓關心與探問變的柔軟與溫暖。另外一個體驗是意象的使用,講師要我們去想像丟球、收回來再給出去的畫面同時邊講話,真的很讓人驚訝的是,聽起來真的不一樣,溫度、方向性、企圖的體感上都有了不同,加入了意象後,聲音的傳遞好像也跟著具象化了,可以讓自己更收的到、對方也接的到我想表達的,這是很小嘗試,卻是很大的發現,很期待未來實作在對話中!

我對老師說的一句話很有印象,「沒有表情其實是負面情緒,放鬆跟不用力是兩回事,聲音的往下掉跟情緒很有關係,是聽得出來的。」過去對於感知對方情緒是用觀察跟聽覺,然後產出一個籠統的投射也好、經驗也好,進而去辨識那是甚麼狀態,進而去揣測對方的心情與狀態等,但課程中,讓我體會到一些用力與放鬆產出的聲音的不同,雖然不是很熟練,但似乎可以去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學著更去了解它可能是甚麼情緒,才會有這樣的聲音表達,身體呈現、聲音感覺等等,都變成更多可以評估的素材。另一個學到的是官方的專業與人性的比較,我用專業的態度去談事情的同時,其實聽者聽起來是有距離感的,也可能因為我內部的意象就是帶著「想呈現一個專業的人的形象,我比較高一點。」的心情去對話,會讓對方覺得更防衛,而學到了更多更人性的改變,如眼神的張大而不是瞪、適當的肢體語言、用對別人的誠摯關心的意象去對話,這些改變讓講出來的話更有人味,對方也更可以收的下,這個學習對常常被說有距離感的會是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