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八月有跟邱筑君老師做一對一的發聲諮詢,我從課程的一開始就感覺可以把自己對於發聲技巧訓練的看法分享給夥伴們。在講座中,我不斷的在練習、不斷的在嘗試不同的發音方式,只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我更希望在練習的過程中,在老師親自指導跟調整後,也可以把它記起來,並且在晤談室裡好好利用。在這次的講座中,我感到非常的自在,就算是要在夥伴們面前講一段話,我都覺得我沒有被批評,反而是感到大家都很期待我能夠有好的發聲。不管是上台當示範人員,還是在座位上持續嚐試老師講的練習發聲方式,我感覺我在這堂課的投入跟收穫,不見得會比一對一的諮詢來的還差。
這週對於能夠有機會再與邱筑君老師學習發聲技巧感到開心。距離上次的一對一諮詢已經有大約兩個半月了。老師依然很親切,跟夥伴們的互動自然,也跟我們第一次的訓練一樣溫暖。老師很快的注意到我,並且詢問我是否有練習之前所學。當下我有一點不好意思,因為我持續了不到一個月的伸展跟練習之後,就荒廢掉了。即便老師知道我沒有一直保持練習的好習慣,在課堂中,老師還是不斷的給予鼓勵跟支持,並且盡量讓我去看到我的「進步」。就算這個進步可能很小,但是在老師的細心聆聽跟耐心解說下,我便有機會去好好感受那個進步、聽到那個改變。這堂課在練習的過程中有許多歡笑跟特別的畫面,雖然我沒有辦法在每一次的練習中,看到發聲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能感受到「好像有甚麼東西變了」。
有如上次一對一的諮詢一樣,老師這次的課程,也再次給了我震撼教育。這次老師課程前半段的焦點都在臉部上。透過老師的講解,我們認識到了眼睛、蘋果肌、上唇跟下巴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發聲。透過我們的雙手,我們能夠利用簡單的練習來感受發聲時的差別。這次最讓我驚訝的,就是學到連眼睛的調整,都能夠影響發聲的狀態這件事。把眼角往後拉一點,把眼睛瞪大一點,再做發聲時,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聲音的飽和感。在上次的諮詢中,我的「功課」全部都跟伸展有關:運動後伸展、貼牆伸展、後頸伸長、肩頸伸展全部都包辦了。這次就學到如何讓自己的發聲不要那麼用力。透過把雙手放在臉頰旁邊,我可以感受我在講話時,我的下巴是否是往下延伸,還是臉頰是往外擴。兩者的差距就在於,當我臉頰往外擴,我會把聲帶壓扁,導致發聲就要更用力,而且發出來的聲音也會比較扁。這次的訓練更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機會能夠看到夥伴,在發聲上會遇到甚麼不同的困難。像我是平常肌肉太過緊繃跟長期姿勢不良,導致我發聲需要更多力氣,所以重音的發聲就會被擴大。老師也因為這樣,才會介紹比較多伸展的練習給我。這次上完發聲技巧,感觸最深的就是,優化發聲是沒有捷徑的,一定要反覆的練習、仔細聆聽,才比較有機會優化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