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師課後心得08

這周上小蛙老師的發聲技巧訓練課,課程中跟隨著老師的指示,一項項去練習,從一開始的把下巴打開去說話,就遇到了難度,也才發現自己平常說話,原來嘴巴都是沒有打開的,經過小蛙老師解說才明白,原來這已經是台灣人的習慣,因為「一」字音很多,且我們平常說話都是橫向用力,所以自然就不會注意到要把下巴打開,刻意的練習反而開始說話不自然,大家都很像回到小嬰兒牙牙學語的樣子,但可以感受到,把嘴巴打開確實聲音比較渾厚有力。再來是運用臉頰的力量去發聲也很有趣,大家一起練習推臉頰的時候十分可愛,不過運用臉頰的力量說話,是以前都沒有注意過的事情,原來說話要把嘴巴打開,且臉頰也需要用力,運用臉頰的力量,也可以讓氣管打開,使得聲帶比較暢通,進而讓聲音可以比較出來。另一個是貼牆校正姿勢,把烏龜頸拉回來放在脊椎上後,真的可以明顯感受到聲帶的緊繃程度不一樣,往前的時候喉嚨的振動比較吃力,放到對的位置就可以比較渾厚有力。每一個發聲,與夥伴練習時,都需要把耳朵與眼睛張很開,去注意夥伴聲音的細微變化,以及共鳴振動的不同地方,而且一個姿勢改變,竟然可以讓聲音有很大的變化,進而可以找到讓自己比較輕鬆的說話方式。

在這堂課中,很需要開啟自己的覺察能力,去覺察聲音的變化、身體的感受、臉部肌肉的改變、每一寸肌肉運用等,尤其是肌肉的運動,小小的動作把眼睛撐開後,竟然自己的聲音也隨之改變,且印象深刻的是,在講師說到自己在說話時,連上嘴唇都會運用到,自己放鬆用平常說話的方式試了一下,發現完全找不到用上唇說話的感覺,反而覺察到自己說話時只有下唇在運動,當下要很專注在感受自己的每一寸肌肉,嘗試了好一下,才抓到運用上嘴唇肌肉的感覺,很需要集中感官去感受力量的運用與流動。另外,貼牆去矯正自己的站姿,也協助自己檢視平常的習慣,因為之前肩膀受傷去看復健科,復健師就有提到與小蛙老師同樣的概念,現在的人太常低頭滑手機,且上班族經常要使用電腦打字,久了之後就容易肩膀前傾、脖子成為烏龜頸,需要貼牆校正自己的站姿,以及頭部擺放的位置,讓我們的肩頸回到脊椎上,讓脊椎與頸椎成一直線,留意自己姿勢矯正竟然一舉兩得,可以改善自己的頸椎問題,同時也幫助到聲音的發聲,也感覺到自己聲音可以用比較少的力氣,發出較有力的聲音,減少以後一直說話喉嚨吃力的狀況。

發聲課好多意想不到的練習與發現,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蛙老師帶我們體會聲音與情緒的關聯,其中尾音的處理也會影響表達的情緒,發散的尾音與簡短有力的尾音,給聽者的感覺就會很不一樣,想要給人有精神的感覺,尾音就需簡潔明確,而發散的尾音會給人較柔和的感覺,但同時另一方面,也可能會給人一種不自信的感覺。另外,在這堂課的結尾,小蛙老師讓我們看到我們平常說話的方式,竟然有這麼多的情緒展現,說者說出來的意思,聽者可能感受到的與說者想要表達的是很不同的,一句很平常的話「你現在看起來很難過」,透過小蛙老師帶領不同的示範與分析,讓我們發現到距離的遠近,竟然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想要表達的語句與感情,可能也隨之變調,距離近的時候,用比較低的音量,比較柔和的語氣來說「你現在看起來很難過」,聽的人可以明顯感受到心理師的關心與共感,但距離拉遠之後,聲音放大,因為想要讓人聽得更清楚,結果尾音不自覺的上揚,關心的語句傳達出去,就讓關心的感覺打了折扣。小蛙老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等比例放大」,把關心的聲音,從較近的範圍且想像你在關心朋友時會說的話,去記住話中的語氣及發音的抑揚頓挫,在將其等比例放大,聽者感受到的感覺會比較接近說者想表達的感覺。這是一個以前從沒想過或甚至不會去注意到的點,課堂練習時也才發現自己將聲音放大後,尾音的語調也會跟示範者一樣會跑掉,且與自己在低聲呢喃時的語氣有很大的不同,經過小蛙老師提點與矯正,會比較清楚如何運用聲音呈現自己想要帶給他人的感覺。